850μm杯測實驗 Part2,從粒徑分布圖,看懂磨豆機個性

上一篇用同一支谷吉日曬、把8台磨豆機全部調到約 850 μm,杯測結果差很多。這一篇,我們把 CM-200 的粒徑圖拿出來給手沖愛好者看:同樣一個平均值,為什麼圖長得不一樣,味道也跟著改變?
怎麼讀這張圖:
橫軸是不同粒徑區間,越往右越粗,左邊則是細粉;縱軸是每個區間占全部顆粒的百分比。中間一根瘦高的像「高塔」,代表顆粒集中、分布窄,萃取比較穩定且均勻;左右兩側尾巴很長、整體像「山丘」,代表粗顆粒與細粉都比較多,一杯裡同時存在萃取不足與過渡萃取的機會也變大。
回頭看四台競賽級磨豆機:EK Omnia、EK 43S、FEMOBOOK A68、Fellow Ode Gen2。它們的圖都有明顯中央高峰,左右尾巴相對短,也就是顆粒集中、分布整齊。Omnia 的分布最「瘦」,喝起來就是乾淨、酸甜集中(圖1);EK 43S 的分布集中帶些微細粉、香氣張揚一點(圖2);A68 左側細粉略多,所以杯中呈現更厚實黏嘴的果汁感(圖3);Ode Gen2 的集中度略寬,口感稍微沒這麼鮮明(圖4)。這些差異,其實在圖上都呈現出來了。

再看 Timemore Bricks 與小飛馬 601N。它們也有中央高峰,但左右尾巴比競賽磨豆機們再寬一點,特別是右側粗顆粒多一些(圖5/圖6)。杯測喝起來,就是我們形容的「乾淨、透明、但厚度沒有那麼誇張」。當你覺得這類磨豆機沖起來酸感常常跑前面、甜感跟在後面,其實不是豆子不好,而是顆粒分布在提醒你:可以透過多一點粉量、略高的中後段水溫,來幫甜感與厚度補上一點。

接著是小飛馬 600N 與大飛馬 207N。600N 則是中央峰比較矮、左右攤開,粗顆粒與細粉比例都多一些,分布更像矮胖的山丘(圖7);207N 中間一根高塔非常明顯、右側尾巴相對短,代表「雖然集中,但帶有稍多的粗顆粒」(圖8)。放回杯測結果來看:600N 呈現的是溫和水果、草本調、順口但比較沒層次;207N 則多一點奶油感與圓潤度,雖然不會炸出日曬那種草莓鳳梨果汁感,但口感紮實、是很好理解的日常杯。兩台都是「耐喝派」,只是 600N 個性更鬆散一點,207N 則是「粗一點但整齊」,喝起來平衡。

對手沖玩家來說,這些圖真正要說的是:不要只記住一個「850 μm」的數字,更要認識你家磨豆機的圖長什麼樣。圖像越像高塔,你就可以更大膽地往細磨、拉高萃取,因為顆粒比較一致、風味好撐握;越像左右散開的山丘,就越需要用粉水比、悶蒸時間與水溫去照顧甜感與乾淨度,避免細粉過萃、粗顆粒萃取不足。
當你知道自己手上的那台,是偏高塔還是偏山丘,你就比多數人更清楚:為什麼同樣 850 μm,你家的咖啡會有不一樣的個性,而你又可以怎麼用沖煮去放大它的優點。

如果把這次看到的「粒徑分布圖」,一起對照這張表裡的「平均粒徑+風味描述+分數」,你會更清楚地看到三件事怎麼連在一起:
● 粒徑分布長什麼樣
● 杯子裡出現什麼味道
● 自己家那台磨豆機,大概會站在哪一個位置
你也可以先找到自己手上的磨豆機,看看它在這張表裡的風味與分數,再回想平常手沖的感覺,會很有趣。
│延伸閱讀:同樣850μm,為什麼每台磨豆機味道不同?8台磨豆機杯測給手沖愛好者的筆記
推薦商品:
〔JC咖啡〕
✔ 高海拔莊園咖啡豆 ✔ 新鮮烘焙百年名機 ✔ 百萬篩豆機剔除瑕疵豆
✔ 咖啡品鑑師杯測品管 ✔ 濾掛去氧保鮮製程
對優質咖啡的5大堅持,給您最好的品質!
✔ Freshly Roasted Coffee Bean Specialty Store
✔ CQI international coffee quality appraiser quality control
✔ State-of-the-art, Million-dollar Coffee Bean Sorting Machine Removes Defective Beans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