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粒徑800/900/1000µm 如何改變萃取與風味?以茵赫特莊園競標批次為例

這篇想回答一件事:只改研磨粒徑,杯中為何會從「花蜜果汁甜」走到「明亮酸感強」?以瓜地馬拉茵赫特莊園競標批次 Los Pinos Geisha 水洗為例,固定沖煮參數(15克、總注水215克、萃出186克咖啡液),分別以 800 / 900 / 1000 µm 以及 800/900(1:1)測試,量測 VST TDS 並做三段品飲紀錄(高溫H/中溫M/低溫L)。
結果一覽

800 µm:TDS 1.28。
900 µm:TDS 1.13。
1000 µm:TDS 1.02。
800/900(1:1):TDS 1.19。
(風味描述請見表格)
為什麼會這樣
關鍵在粉床層「滲透性×水接觸面積」。粒徑變細(800 µm),孔隙變小、流阻上升,水在粉層停留更久;同時顆粒比表面積變大、擴散距離縮短,促進可溶物釋出,於是 TDS/EY 上升,杯中更厚、更像果汁。但這也使尾段更容易把多酚/酚類帶出來,若溫度或湍流控制不佳,就會出現乾口或澀感。相反地,變粗(1000 µm)讓水更快通過、接觸時間縮短,TDS/EY 下降,酸質與透明感被保留下來,形成俐落的白葡萄與柑橘線條,卻可能失去核心甜感與結構。900 µm 夾在中間,兼顧可溶物總量與清晰度,是日常品飲的中間值。混合粉床(800/900)則讓細端填補粗端空隙,整體滲透性略降、萃取率略升,因此甜度上來、乾淨度仍在;相較跨度更大的 800/1000,這種雙峰較穩、較好控。
三個粒徑之水接觸面積(推算)
1000 µm : 1.00
900 µm : 1.11
800 µm : 1.25
800/900(1:1) : 1.18
粒徑就是調整「萃取深度與風味結構」的主旋鈕:細、甜厚與果汁感;粗、明亮與乾淨;在茵赫特莊園這類以白花、白葡萄、桃子為主調的藝妓咖啡,900 µm 是安全的刻度,800/900 混合比例則是最容易同時做出品種個性與日常品飲好喝的手沖參數。
推薦商品:
〔JC咖啡〕
✔ 高海拔莊園咖啡豆 ✔ 新鮮烘焙百年名機 ✔ 百萬篩豆機剔除瑕疵豆
✔ 咖啡品鑑師杯測品管 ✔ 濾掛去氧保鮮製程
對優質咖啡的5大堅持,給您最好的品質!
✔ Freshly Roasted Coffee Bean Specialty Store
✔ CQI international coffee quality appraiser quality control
✔ State-of-the-art, Million-dollar Coffee Bean Sorting Machine Removes Defective Beans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