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DS與萃取率背後的風味真相:研磨、水溫與沖煮手法的交互作用
在手沖咖啡的世界裡,TDS(濃度)與萃取率是兩個常被用來衡量萃取成果的客觀數據。然而,即便設定相同的濃度與萃取率,最終呈現的風味仍可能有顯著差異。這次的實驗正是針對這點進行探索,採用同一批咖啡豆 - 巴拿馬 翡翠莊園 紅標 波頓地塊 藝妓 日曬│淺焙,在兩種不同條件下手沖,取得相同濃度與萃取率,觀察其風味的變化。
兩組條件皆使用 20克咖啡粉,注入320克水,產出280克咖啡液體,TDS皆為1.25%,對應萃取率約17.5%,但透過改變研磨度、水溫與注水手法,讓我們一窺「如何在相同數據下,造就風味上的差異」。
條件一:細磨 + 低水溫 + 不斷水
研磨設定:Mahlkönig EK Omnia 刻度450(較細)
水溫:80°C(較低)
注水方式:不斷水穩定注水
成品濃度:TDS 1.25,萃取率17.5%
● 風味觀察
高溫:蜜桃、莓果,酸甜細膩,口感滑順
中溫:荔枝、紅花
低溫:蜜桃、荔枝、葡萄,酸質明亮,口感細膩、顆粒感小
這組條件下的風味展現出細膩、乾淨、優雅的花果調,口感集中,整體表現精緻平衡。
● 背後邏輯
細研磨意味著更大的總表面積,讓水與咖啡粉接觸更為充分,若搭配一般的高溫,容易導致過度萃取、產生苦澀。因此降低水溫,能抑制高溫帶來的過度溶解速度,使整體萃取控制在理想區間內。也就是說:細磨增加萃取潛力,降低水溫用來平衡這個潛力,讓萃取率穩定達標,而風味保留得更乾淨、細緻。
條件二:粗磨 + 高水溫 + 斷水沖煮
研磨設定:Mahlkönig EK Omnia 刻度550(較粗)
水溫:95°C(較高)
注水方式:斷水沖煮(分四次)
成品濃度:TDS 1.25,萃取率17.5%
● 風味觀察
高溫:梅子、桃子,甜感突出,但尾韻濃厚偏苦
中溫:葡萄、蜜桃
低溫:葡萄汁、紅花、荔枝,酸甜平衡,口感較開、顆粒感大
這組條件下的風味展現更立體、開放,甜感較強但苦味尾韻也更明顯。口感較開、層次鮮明,但略欠收斂。
● 背後邏輯
粗研磨顆粒大、表面積小,單位時間內可溶物釋放較慢,因此須搭配高水溫來提高萃取效率。此外,斷水沖煮能使粉層有更充分的浸潤與再分布,有助於後段成分釋放。然而高溫與斷水結合,也提高了過度萃取的風險,可能帶來尾段苦澀與風味過重的情況。
比較總結
這次實驗證明,即使TDS與萃取率一致,研磨度與水溫的變化仍可創造截然不同的風味風貌。細磨+降低水溫,是為了控制過萃風險,達到穩定且細緻的結果。粗磨+提高水溫,是為了提升可溶物萃取效率,但風味變數也相對提高。
這兩組設定,都能達到「數字漂亮」,但杯中故事卻不一樣。這正是手沖咖啡的迷人之處,不只是追求數據的準確,更是探索每一次風味生成的條件與可能。一杯TDS 1.25的咖啡,兩種靈魂。
推薦商品:
〔JC咖啡〕
✔ 高海拔莊園咖啡豆 ✔ 新鮮烘焙百年名機 ✔ 百萬篩豆機剔除瑕疵豆
✔ 咖啡品鑑師杯測品管 ✔ 濾掛去氧保鮮製程
對優質咖啡的5大堅持,給您最好的品質!
✔ Freshly Roasted Coffee Bean Specialty Store
✔ CQI international coffee quality appraiser quality control
✔ State-of-the-art, Million-dollar Coffee Bean Sorting Machine Removes Defective Beans